内容简介:濛溪河遗址特殊的饱水埋藏环境难能可贵的保存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远古社会,系列新发现特别是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为我们了解8万-6万年前东亚乃至全球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策略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考古实证。讲座聚焦濛溪河遗址群的突破性发现,展现一个“鲜活”且复杂的远古社会图景,阐释东亚古人类在技术适应与精神表达上的独特性,重塑对东亚古人类演化的认识。 主讲人:郑喆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
内容简介:濛溪河遗址特殊的饱水埋藏环境难能可贵的保存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远古社会,系列新发现特别是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为我们了解8万-6万年前东亚乃至全球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策略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考古实证。讲座聚焦濛溪河遗址群的突破性发现,展现一个“鲜活”且复杂的远古社会图景,阐释东亚古人类在技术适应与精神表达上的独特性,重塑对东亚古人类演化的认识。 主讲人:郑喆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
【暑期限定免费】四川大学博物馆4D影院开放预约!手慢无,速来抢座~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为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需求,四川大学博物馆联合国家自然博物馆为观众免费播放由国家自然博物馆出品、中影动画承制的科普电影《海洋深深》。 自7月27日起至9月1日,每天上午十点半,下午三点各免费播放一场,有观看需要的观众请在四川大学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上提前预约。 《海洋深深》以“深海探索与生态保护”为
木偶戏演员与小朋友互动。 四川大学博物馆供图 观众体验拓印活动。 四川大学博物馆供图 悠扬婉转的四川清音将天府故事娓娓道来,趣味十足的木偶戏引得掌声笑声不断,小学生的茶艺展示与大学生的古曲新唱相映成趣……近日,四川大学博物馆举办的“大川寻雅——古典国风趣游市集”人气火爆。在丰富多彩的沉浸式体验中,市民游客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 2024年,四川大学博物馆首次推出“大川寻雅——古典国风夜游市集”活动
童真碰撞千年非遗,馆校合作助力传承。7月12日,来自射洪市第六小学校“清风茶社”的28名学生走进四川大学博物馆,化身非遗“小传承人”,参与到“大川寻雅”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之中,通过 “讲、展、做、演、教”多种展演、互动形式,沉浸式演绎千年茶文化。 一、博物馆新晋“小茶人” 沉浸演绎非遗文化 茶廉文化与茶艺展示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小茶人们以盖碗茶艺表演,巧妙融入廉洁文化
四川大学博物馆主办 自然的肖像 中外博物绘画艺术展 灵动的笔触、精妙的色彩 科学的严谨、艺术的浪漫 从古埃及墓室壁画到当代博物画家的杰作 人类用画笔与自然对话的历史 已绵延数千年 展览介绍 远古时期古罗马马赛克艺术,见证人类观察自然、探索世界的足迹;出自清宫的珍稀绘画以工笔细描,定格异域禽鸟的永恒瞬间;欧洲博物学家则以最恢宏的铜版画集《艾希斯特花园》精确记录每一片叶脉的走向,细腻的线条与层次分明
7月19日,一场融合古曲韵律与现代科技的多媒体音乐展演——梅花新韵,在四川大学博物馆织绣厅上演。静谧的文物展厅化身为流动的音乐剧场,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视听盛宴。 古曲新绎 织绣展厅变身流动音乐剧场 展演现场,古琴名家董雯雯以琴声开场,《梅花三弄》的千年遗韵在展厅内悠然响起。 展厅另一端,钢琴演奏家胡晓的预制钢琴声随之奏响,黑白琴键跳动的影像实时投射于电子屏上,以现代音乐技艺全新演绎古曲旋律
内容简介: 2019年7月,《博物》杂志开了一个全新的专栏“草虫春秋”,绘图为主,文字为辅,展示植物和昆虫的关系。这个专栏的图文都是我创作的。2024年,《博物》开设“画里乾坤”“博物旅行笔记”新栏目,我是责编,即寻找和培养优秀作者。迄今为止,我负责的栏目共登载文章超过50篇。无论是自己创作还是协助作者,每一篇的背后,我都经历了一段自己艰难探索和各路达人倾情相助的岁月,全程交织着困顿的迷茫和发
共有 1,320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32 页 当前第 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