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碰撞千年非遗,馆校合作助力传承。7月12日,来自射洪市第六小学校“清风茶社”的28名学生走进四川大学博物馆,化身非遗“小传承人”,参与到“大川寻雅”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之中,通过 “讲、展、做、演、教”多种展演、互动形式,沉浸式演绎千年茶文化。
一、博物馆新晋“小茶人” 沉浸演绎非遗文化
茶廉文化与茶艺展示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小茶人们以盖碗茶艺表演,巧妙融入廉洁文化,在一杯清茶中诠释茶廉之道。


宋代点茶与茶百戏展示
“兔毫连盏烹云液”,小茶人手持茶筅,将茶末与热水调和成乳花状茶汤,随后以清水点注,用茶匙在茶汤表面勾勒出简单的花鸟纹样,活化演绎宋代文人四雅——“点茶、绘画、插花、焚香”。




长嘴壶与盖碗茶展示
长嘴壶茶艺是中国传统茶艺的瑰宝,盖碗茶是川渝茶馆文化的代表。 壶嘴在空中划出弧线,小茶人结合舞蹈、武术动作,在行云流水间完成沏茶动作。


小小竹排缓缓而行,小茶人从温杯烫盏到出汤,动作规范雅致,展现了盖碗茶的独特韵味。

茶果制作与展示
佐茶而生的茶果起源于1400多年前的唐朝,小茶人们巧手制果,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制作出充满传统文化韵味的茶果。



宋代团茶展示与体验
“造成小饼若带銙”,小茶人们现场演示宋代团茶的完整流程,从拣芽、蒸芽、榨茶、研茶、造茶到过黄,再现了宋代研膏茶的制作工艺。小茶人们还邀请参观者加入体验,分享古法制茶技艺。





茶树、茶叶知识讲解
“茶山”上的小茶人们向参观者介绍茶树的生长环境、茶叶的特征以及六大茶类的分类和特点。


二、馆校合作 架起非遗传承新桥梁
作为承载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空间,川大博物馆不仅开放展区资源,为非遗文化展示提供了具有历史感的“场景”,更与学校共同设计了“体验式 + 探究式”的活动环节,是川大博物馆与射洪市第六小学校的一次深度联动。


现场掠影
“博物馆不是‘静态展厅’,而是‘动态课堂’。” “学校组织 + 博物馆支撑 + 专业指导” 的模式,让传统文化传承走出课本。正如川大博物馆活动负责人所说:“馆校合作的意义,在于让青少年在文化场景中建立情感联结——当孩子们在博物馆场景中,亲手制作饼茶、亲自演绎过茶百戏,历史书上的传统文化就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能融入生活的‘基因’。”
三、“茶香无国界” 小茶人邂逅留学生
茶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亦是中外交流的“通用语言”。活动现场,几位四川大学留学生被小茶人们的茶艺表演深深吸引,积极参与到各项体验活动中,和小茶人们学习点茶、制饼茶、茶果等。



现场掠影
来自斯里兰卡的留学生韦丝密表示:“之前只知道中国茶很有名,今天亲身体验后,才发现里面有这么多学问和乐趣。回国后,我要把今天学到的茶文化分享给身边的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这项优秀非遗。”
四、“青蓝配” 合作演绎 焕活非遗传承
活动中,“小学生+大学生”的组合成为亮点,共同为观众演绎了一场独特的非遗茶文化创意表演。
活动掠影



特别的“青蓝配” 组合,在合作展示非遗文化的过程中相互碰撞。这种代际间的互动,让非遗文化在“传”与“承”之间碰撞出新的光彩。
射洪市第六小学校学子们的这次四川大学博物馆“大川寻雅”之旅,是馆校合作的一次成功实践。未来,四川大学博物馆也将持续深化、创新馆校合作模式,引领更多学子走进鲜活历史文化场景,让中华传统文化根脉深植少年心田。
四川大学博物馆公共教育与服务部策划
撰文 | 何萌 文怡
排版 | 文怡
终审 | 周静 梁英梅 达娃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