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特辑 | 故乡几万里,万里共月明 ——参加《故乡几万里》创作分享会之分享

  • 来源:
  • 时间:2024-09-18

2024年9月7日下午14时,我早早来到四川大学博物馆学术报告厅,怀着热望,期待即将开始的纪录片《故乡千万里》的创作分享会。这次分享会特别邀请到该片总导演、国家一级导演高松和著名作家谭楷作为座谈嘉宾,他们将带来怎样的故事呢?

分享会由四川大学博物馆宣推与科创部主任张苹主持。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是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与成都本土文化、华西坝的发展都有紧密的联系。张苹老师也做过西医入川的课题,与高松、谭楷等专家因此结缘,共同关注过华西坝的历史,因此问答聊天非常流畅。

会上高松导演分享了纪录片的创作初心和十年来团队多次往返大洋两岸,查阅史料,与时间赛跑,采访和收集影像的经历。谭楷老师多年来潜心于华西坝纪实文学创作,也分享了曾先后6次飞往加拿大收集华西早期创建者资料的故事。说起曾经在采访中被一个又一个万里之外的加拿大老人对成都思乡之情故事打动的瞬间,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补充,仿佛昨日再现,那种深深感动和对创作的执着,也感染了在场的观众,会场上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谭楷老师与观众分享故事

时值白露节气,空气中的暑热还未退去。来参与纪录片分享会的观众,积极参加交流,并提出一个又一个高水准的问题,气氛异常热烈。有观众甚至拿出了自己利用软件技术渲染成彩色的《故乡几万里》中四川第一所医院创建者启尔德、启希贤夫妇的合照;还有观众展示了华西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刘承钊先生当年的实验手稿笔记。这些意外的收获也成为了这次分享会的“彩蛋”。原定两小时的分享会,足足延迟了半小时方才结束。

观众利用软件技术修复成的彩色启尔德、启希贤夫妇的合照

四集历史人文纪录片《故乡几万里》历时十年创作,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出品,于2024年5月23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四川卫视播出。纪录片通过讲述一百多年前一群怀抱梦想的西方年轻人漂洋过海来到我国西部,克服万难、践行心中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以医学治病救人,以教育播种科学,为开启民智、促进妇女解放;为我国人民健康、科学教育、现代医学的发展奉献终生,最终他们及他们的后人把成都当做故乡的故事。百年前,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悠久、气候温润、民风良善的成都也深深吸引着这群外国人,他们割舍不断的中国乡愁也正发源于此。当东西方文明相遇,竟然自然地互相吸引、互相融合、相互成就,这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下,医学教育实现与世界性的接轨。当鲜为人知的、真实发生的、一个一个有温度的故事片段凝聚成永久的记录,纪录片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使命与社会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更显穿越时空的力量。通过《故乡几万里》的热播,不仅在中国,相信国外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理解为什么百年前有这样一群西方人甘愿扎根中国西部,而其后代也甘愿服务中国,对中国故乡魂牵梦绕,甚至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骨灰撒入中国的河流。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具有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名字承载着文化传承和期望。启尔德、启希贤、谢道坚、林则、文幼章、云从龙、饶素梅……这些极具中国文化底蕴的西方人的名字,不会被我们遗忘。

故事分享/观众提问

飞尘增山、雾露助海。谭楷与高松,一位一笔一划书写着华西坝的故事;一位一帧一图追录华西坝的往昔;有乡土情怀的文艺工作者们用文字、影像真实记录与传播,担当历史的显微镜与传声筒,讲好华西故事,讲好国际友人在中国的故事,让那些关于跨越文明与山海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作品中得以流淌,这一切都深深感动和激励着我这个华西人。

谭楷老师著作《我用一生爱中国》《枫落华西坝》

《华西坝的钟声》及会后作者签名留影


嘉宾与观众合影


座谈嘉宾简介:

高松

国家一级导演,获得过中国新闻奖、星光奖,金鹰奖,金熊猫奖,荷兰新视野国际电影节全球单元最佳纪录片大奖,蒙特利尔电影节全球单元最佳纪录片提名奖等70多个有分量的国内外奖项。

谭楷

《科幻世界》首任主编、著名作家,《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枫落华西坝》、《华西坝的钟声》等畅销书作者。

文章来源 | 李习铭(热心观众)


供图 | 魏桢怡 张苹 徐紫威

排版 | 魏桢怡

审稿 | 汪东升 张苹 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