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0月31日
中国考古学前沿论坛暨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创建60周年纪念大会在川大江安校区隆重举行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正式揭牌
我们将陆续转载刊登一批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六十周年专栏文章以纪念本校考古学专业的前辈
回顾考古系师生六十年来的学术探索和学习工作共同经历,一起欢庆考古学专业一甲子的光辉岁月
在此我们祝愿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未来更加美好

(本文转自四川大学明远考古文物社)
徐中舒先生小传
张勋燎 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编者按:徐中舒(1898—1991),安徽省怀宁县(今安庆市)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的奠基人。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师从王国维、梁启超、李济等著名学者。在此期间,他受到王国维先生的影响,树立了“新史学”的观念。以后更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将古文字学与民族学、社会学、古典文献学和历史学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把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证据法”发展成为“多重证据法”。1927年起,徐先生先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任教授、研究员。1938年,应中英庚款与四川大学的协聘,来到四川大学历史系,除短期在武汉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兼课外,从此执教于此,直到终老,并自1947年起担任历史系主任直至80年代(中有短期间断)。新中国成立后,徐先生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1981年国家建立第一批博士点,徐先生一人承担了中国古代史和考古学两个博士点的导师。徐先生是先秦史名家,同时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最早参与者之一、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的奠基人,尤长于古文字学的研究。此外,徐先生还博涉民族史、地方史、明清史、中国文学史等领域,将之融铸一炉,相互参证,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徐先生早年以《耒耜考》一文知名。该文以出土古文字材料与古代典籍及实物相互对照,一举解决了两千年来学者们一直莫衷一是的耒耜形制和功用问题,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名篇。此后,徐先生有关先秦历史的一系列论著,如《殷周文化之蠡测》、《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井田制度探源》、《论东亚大陆牛耕的起源》、《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等,均因方法新颖,论据充实,创获颇多而在学术界引起重大反响。在古文字学方面,徐先生的《金文嘏辞释例》一文乃是治金文者的必读参考资料。他年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是目前收录文字最多、释义最全的汉语字典,成为我国辞书出版史上一座里程碑,而他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则被认为是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1992年,徐中舒先生去世后,巴蜀书社出版了在他讲课记录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先秦史论稿》;1998年,为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徐中舒全集》正在编辑出版中。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首届研究生毕业师生合影
(1926年,第二排右起第二人为徐中舒先生)
徐中舒,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1898年10月15日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随母就食慈善机构清节堂,七岁入该堂附设之育正小学堂启蒙。其后,曾入尚志中学、皖省中学、安徽省第一师范学校、武昌高等师范、南京河海工程学校读书,偏爱国学。在安徽省师范期间,深受擅长桐城派古文及先秦诸子之语文教师胡远浚影响,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1917年于安徽省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在该校附设小学及庐江县裴家岗小学任教。以后又在桐城方守敦和富于藏书的上海李国松处作家庭教师,讲授《左传》,广泛研读各种古代文献,开始接触金文甲骨和孙诒让、罗振玉等人的著作,培养了研究学问的浓厚兴趣。1925年清华学校成立国学研究院招收第一届学生,先生毅然放弃家庭教师的优厚待遇,考入研究院师从著名学者王国维、梁启超、李济等人,学习甲骨金文、古史、考古学、人类学、考据学等多方面的新知识和新的研究方法,于王国维的古史二重证法获益尤多。在清华研究院以最短的一年时间完成学业后,自1926年始,相继在合肥第六中学、上海立达学园任教,受聘为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教授。1929年应傅斯年先生之邀,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初任编辑员,次年初改聘为专任研究员,兼任北京大学教授。在所期间,最初主要从事清内阁大库所藏明清档案的整理研究,两年后研究中心转入先秦史、古文字学和考古学方面,发表了以《耒耜考》为代表的一系列极富创见的著作,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抗日战争开始,历史语言研究所南迁,1938年先生应中英庚款委员会与四川大学合聘,任四川大学教授至逝世。在川大工作期间,还先后作过战时迁校入川的中央大学、燕京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的兼职教授。新中国建立以后,1956年被教育部定为一级教授,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部委员,长期担任四川大学历史系主任,兼任过西南博物院院长。文化大革命以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首批评定的博士生导师,在四川大学历史系建立了包括先秦史、古文字学和考古学三个研究方向的博士点。同时,还兼任过四川省博物馆馆长、四川省文管会副主任、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古文字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等职。建国以后,还多次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于1991年1月9日逝世,享年93岁。
徐中舒具备多方面的学术专长,融汇贯通,互相渗透,承王国维古史二重证之研究方法加以发展,自成体系,独具特色,造诣极深。其研究方面甚广,先秦史、明清史、古文献学、古文字学、考古学、民族学皆各有建树,著作甚丰,于先秦史与古文字学之贡献尤为卓越,在考古学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兹仅就考古学与古文字学两个方面略述其要。

徐中舒夫妇合影(1965年)
徐中舒虽未从事田野发掘,却深知地下埋藏古代人类活动的遗物遗迹是研究古史和古文字必不可少的依据,不仅在这些研究中广泛利用了考古学上的各种发现和研究成果,还对考古材料本身作了不少独立的研究,根据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提出许多很有价值的独特见解,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除了散见于他的一些古文字和古史著作中之外,有关专门研究,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以后,从遗址到器物,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徐中舒治考古,反对将遗物遗迹孤立起来研究,力主应以复原古代历史为最终目的,除了考古材料自身外部形态及彼此相互关系之分析考察外,还要广泛联系民族学、民俗学、古文字和古代文献记载,对考古材料的年代、性质、作用、意义作出科学的判断和解释。1930年代初新石器时代考古在我国刚刚开始不久,在材料非常贫乏的情况下,他发表《再论小屯与仰韶》(1930),对仰韶文化和殷墟发掘材料进行研究,在学界首先提出仰韶文化为夏文化的创说。此一观点在1930至1940年代被我国史学界广泛采用,一时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看法,对夏文化探索起了筚路蓝缕的作用。1979年,在《夏史初曙》一文中,先生根据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充实并完善了这一观点。《黄河流域穴居遗俗考》(1950)结合大量文献记载和古文字字形材料,研究了殷墟发掘出土各种类型的房屋建筑遗迹的形制结构,科学地认识了我国古代人类居住建筑逐渐由地下上升至地面的发展历史,是非常出色的建筑考古方面的著作。专书《氏编钟图释》(1932) 和大型论文《古代狩猎图象考》(1932)是他研究先秦铜器的代表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很高的评价。前者专论春秋时期的一组编钟,后者研究国内外收藏的8件春秋战国年间的狩猎纹铜壶,和同类、同时代的其他器物相比较,和古文献记载相对照,全面研究了器物的名称、组合、形制、纹饰、铭文、工艺、用途、用法、年代、国别和所反映的种种历史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铜器断代的八条标准,对数十种铜器纹饰特征、含义、来源和发展序列等作了精密的研究,为铜器的系统研究树立了一个典范,被认为是我国考古史上有关方面的开创性之作。《当涂出土晋代遗物考》(1932)研究一无纪年残破砖室墓出土之五种遗物,详考器名,分析汉晋墓砖铭文发展序列及龙形图象之不同时代特征“以为严密断代之标准”,判定墓葬及器物为西晋遗存,其准确性已为解放后大量科学发掘材料所证实,足见他考古之精。他还对四川彭县蒙阳镇出土的殷代铜觯、涪陵小田溪出土的虎钮錞于以及河姆渡文化的历史问题等问题,作过专题论述。
徐中舒古文字学之研究成果,除大量散见于考古及古史论著中者而外,专门著作包括《敦考释》(1932)、《陈侯四器考释》(1933)、《金文嘏辞释例》(1935)、《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1959)、《西周墙盘铭文笺释》(1978)、《中山三器释文及宫室图说明》(1979)、《西周利簋铭文笺释》(1980)、《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序》(1980)、《周原甲骨初论》(1982)、《怎样考释古文字》(1983)、《怎样研究古文字》(1984)、《关于夏代文字的问题》(1985)等论文,和由他主持编著出版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1980)、《殷周金文集录》(1984)、《汉语大字典》(1986)、《甲骨文字典》(1988)等大型国家重点项目专著,不下数十种。隶定文字,考释文意,考察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和规律,创造新的研究方法,皆有巨大的贡献。如《陈侯四器考释》之新释文字矫正了不少旧释的错误;《黄河流城穴居遣俗者》之论复、穴、阜等字之由来,“京、丘皆古代人为的穴居”,已为学术界所公认,有很大的影响。《金文嘏辞释例》系统研究周代铜器铭文中数十种祝嘏词汇的含义、用法、时代特征和发展序列,已成为治金文者之必读文献。《关于夏代文字的问题》全面深入地论证了殷商以前从大汶口文化到二里头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只能是一种文字发展尚处于象形前期阶段的单纯表意图象符号,而不是真正的表音文字,不同于学术界一般的看法,很有说服力。几种有关古文字研究方法的论著指出:研究古文字需从《说文解字》入手,但对许慎的六书条例不可盲从旧说,作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科学认识。认为古文字的研究,“一个字讲清楚了,还要联系一系列相关的字,考察其相互关系。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古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根据考古资料、民俗学、社会学及历史记载的原始民族的情况和现在一些文化落后的民族的生活情况来探索古代文字发生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根据这些东西,探索每个字的字源和语源。这样考释古文字,才有根据,也才比较正确,而不是凭空悬想,望文生义”。为古文字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将古文字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徐中舒治学谨严,为文从不蹈袭前人,必有创见而后发,自成体系,独具特色,贡献至巨,是享誉中外的一代大师。为人正直忠厚,胸怀坦荡,严于克己,宽以待人,诲人不倦,奖掖后进,不遗余力。道德文章,深受生徒之爱戴,学人之景仰。他90寿辰,周谷诚手书祝词称:“先生学问,博大精深。著作创造,精密无伦。讲学授徒,七十年整。影响所及,遐迩咸钦。”可谓的评。让我们继承发扬他的学术传统和人格精神,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吧!

徐中舒先生与助手和研究生在一起
(1983年,前排左二为徐中舒先生)
原载于《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中国考古学会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文中图片由徐亮工先生提供,特此致谢!

四川大学博物馆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