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年春,郭沫若先生来到成都。郭沫若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1910年至1913年间,少年郭沫若曾考入四川高等学堂(现四川大学)正科二部九班学习。郭老来蓉的行程包括访问母校四川大学并定于4月29日参观四川大学博物馆。
闻听郭沫若先生要来学校博物馆参观,在馆的博物馆同仁十分激动,4月29日一早,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早早的做了展厅检查和接待准备,齐集博物馆前门等待先生的到来。临近中午,郭沫若先生携夫人于立群来到博物馆,随行陪同的还有李宗林(成都市市长)、刘承钊(四川医学院院长)、彭迪先(四川大学校长)等领导和嘉宾,博物馆资深馆员成恩元为郭沫若先生一行做参观讲解。1952年院系调整,原华大古物博物馆划归四川大学,但博物馆尚未迁入川大,仍在华西医学院懋德堂内展陈。其时,博物馆藏品已有3万余件,博物馆开辟数个陈列室、展廊,展出馆藏各类文物的精品。
郭老前后参观了5个陈列室和2个陈列展廊,在书画馆、陶瓷馆和康藏文物馆驻足的时间较长,在观赏文物藏品的同时不断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及陪同人员交流意见,发表他对展藏品的看法。二十一年前,郭老尚在日本留学,闻听华大博物馆发掘三星堆、首开西南地区科学发掘时,就迫切地希望见到实物。郭老看到展出的广汉三星堆地区出土的牙璋、玉琮等,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对此《成恩元文集》中如此描述:“郭老参观得非常仔细,兴致很浓,他虚心地提了很多问题,也发表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参观完毕,郭老兴致颇好,抬起衣袖、提起毛笔在“诗碑家”的留言册页上即兴挥毫:“离开成都四十二年,今缘暇来此,参观了川大博物馆,收藏颇为丰富,闻系积四十年之力而得此,殊非易易。望善加以保管,并加以有系统的研究,对中国文化史将有适当之贡献。一九五五年四月 郭沫若。”
郭沫若先生与川大博物馆的缘分在20余年前就已结下。1934年,郭沫若先生在日本留学,他闻听华大博物馆在广汉三星堆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就给华大博物馆去信,希望能够得到广汉发掘的全部照片和器物图形,以便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之后,在给川大博物馆林名钧先生的去信中,郭沫若先生发表了对三星堆出图文物的考证意见,对华大博物馆对三星推的考古发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华大博物馆“是华西科学考古工作的开拓者”。郭沫若先生对华大博物馆的文物、考古工作给以肯定和赞扬,随信还邮寄来了在日本出版的《中国考古学》,赠送给博物馆和馆长葛维汉先生。
作为在学界影响极大历史学、古文字学、文学专家,郭沫若先生与川大博物馆的结缘和交往一直都令川大博物馆人倍受鼓舞,并为着这百年博物馆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