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月30日,由四川大学博物馆主办的学术公益沙龙之二:“明明朱户:从戴谦和到梁思成——四川古建筑辨识研究”在葭南茶室顺利举行,这是继去年年底爆棚的学术沙龙《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与思考》后,又一引发广泛关注的学术热点沙龙,在新华网(四川)客户端和新华云直播的支持协助下, 57.1万余观众在线上参与了这次学术沙龙分享。
本次活动由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古建专家张先进、华西医大前书记吕重九、著名作家谭楷、郑光路、青年学者萧易等出任点评嘉宾。现场还有来自四川大学、四川博物院、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博物馆等三十余位对成都历史和建筑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参与了对老照片的讨论与辨识。
开场由沙龙策划人、川大博物馆张苹老师介绍了本次分享会的缘起“三乐”:一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不懈追求。正是华西边疆研究学会和营造学社的前辈对四川民居、民俗的持续关注和乐此不疲的调查研究,才有了今天沙龙宝贵的分享内容。二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些还未公开刊布的老照片吸引了众多专家的兴趣,所以以沙龙的形式促进大家交流、碰撞。三是“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正是新华网的职业敏感捕捉到这样的好选题,辅以云直播手段支持,才使得分享不再受空间和人数的局限,这也是博物馆未来公众服务和普及教育一次与时俱进的尝试。

接着周静副馆长介绍了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建设情况和未来运营设想。并指出新建成的四川大学博物馆将充分发挥四川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优势,建成融人文自然多学科于一体,涵盖收集、研究、保护、展示及公众宣传教育等多功能的国际化中国文化传播中心,更好地服务本校师生、服务社会,满足多种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而这同样离不开汇集众多专家学者对藏品资源的深度研究和传播。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研讨会,带动科研型博物馆的发展。

博物馆谌海霞老师简要介绍了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原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的先辈在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以现代科学的眼光首次对中国西南的关注、调查与研究,以及目前我们对他们留下的丰富的考察资料、日记、档案和照片的整理与研究情况。特别详细介绍了首任馆长戴谦和博士对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热爱、对木构件的收藏整理,及其对窗格式样的研究成果。

本次的老照片分享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本馆珍藏的档案资料中甄选的百余幅老照片,主要是老川大、华西协合大学、四川省内各县市文庙建筑、1939年日寇大轰炸后的场景、王建墓发掘等多个系列。这些珍贵老照片是华西边疆研究学会的研究者们于二三十年代所拍摄的,引起了嘉宾们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

袁庭栋先生谈日寇对四川的轰炸

冯士美先生谈父亲冯汉骥先生发掘王建墓的故事
第二部分近二百幅照片,甄选自营造学社在四川拍摄的3000多张照片。这批老照片的授权整理者、青年学者萧易首先介绍了营造学社两次拜访华西大学博物馆,考察测绘古建筑相关藏品资料的情况以及抗日战争期间,营造学社在川、康地区展开的古建筑调查活动(1939年8月至1940年2月间)。在本次挑选的蜀王府、文殊院、杜甫草堂、鼓楼南街清真寺、民众教育馆、周宅、陈宅等百余张与成都相关的老照片中,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天府之国呈现在嘉宾与观众的面前。

萧易先生介绍营造学社的老照片

谭楷先生介绍少城公园逸事

张先进先生给观众详细介绍照片中的古建筑结构
在观众互动环节,与会嘉宾们围绕着藏区汉式建筑的等级形制、弘扬四川传统文化与特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赵艾东教授提问探讨川边藏区建筑的等级问题

高松导演就四川传统文化保护提问袁庭栋先生

吕重九先生就华西坝老建筑回答观众提问
分享活动干货满满,在观众阵阵惊叹声中持续了两个小时。最后著名考古学家李永宪教授表达了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应当在城市建设中勇于为文脉传续发声的期待,为本次沙龙画上了完美句号。

与会专家翻阅《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集萃》:


与会人员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