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文明的探寻者——四川大学考古文博人

  • 来源:
  • 时间:2022-03-30

中华文明的起源,恰似满天星斗。在这其中,古蜀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支流,呈现出了独属于自己的灿烂和辉煌。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古蜀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充满了好奇与想象。探寻天府来路,解答古蜀归处。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出品的大型考古纪录片《古蜀瑰宝》,以四川三星堆为原点,全面呈现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




在对古蜀文明的探求中,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先贤们首开先河。在四川大学博物馆里,有一块刻有“燕三泰”三个字的大石璧,外径达51.4厘米。这一块石璧,记录了三星堆文明被发现的那段往事,也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古蜀文明的探寻之路。


852B9

大石璧 现藏四川大学博物馆


1927年春天,居住在月亮湾的农民燕道诚意外挖出许多玉石器,其中就包含这一块大石璧。后来,这些玉器陆续流入古董市场,引起了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馆长葛维汉的注意。

1934年3月6日,葛维汉、林名均等教授组成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考古队,来到月亮湾,揭开了三星堆考古的序幕,并整理出版了《汉州发掘简报》。

这一次仅仅为期十天的考古发掘,出土了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600余件,轰动中外考古界。


2DCBB

1934年发掘现场 四川大学博物馆档案资料


2E5FF

葛维汉、林名均与当地官员 四川大学博物馆档案资料


25D14

1934年发掘现场 四川大学博物馆档案资料


2A316

1934年出土玉器 四川大学博物馆档案资料


2E821

大石璧 四川大学博物馆档案资料


正如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霍巍所说:“对于古蜀文明的关注是从文献到考古,在这里第一次架起了一个桥梁,也引发了以后,由三星堆到古蜀文明的整体的研究。”

630BB


1986年7月,当地砖厂在取土时无意发现了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陈德安带领团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包括“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面具”等在内的1700多件重量级玉器、石器与青铜器在这一次发掘中出土。

60325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5C36A

青铜立人像 三星堆博物馆


68F36

青铜神树 三星堆博物馆


67237

青铜面具 三星堆博物馆


这些令人惊艳的数千件青铜器、金器、玉器,也印证着发达的古代文明。

而对于文明的研究,离不开对城墙的寻找和发掘。在三星堆遗址,工作也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了。

94999

寻找城墙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雷雨


1963年,西南考古学奠基人、四川大学考古学科创始人、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带队来到了月亮湾,在葛维汉发现玉器的地方展开发掘,希望找到三星堆古城的具体走向。

89EFC

冯汉骥先生在月亮湾现场


在此之前,他曾专门写了一篇《中国文化发展的南向说与北向说》的文章,提出中国文化起源多元论的理念。冯汉骥希望,通过对三星堆古城的研究,找到四川古代文明发展的源头。

8ED04

764FF

9070C

三星堆古城城墙关系


即便在半个世纪后,经过几代考古人的不懈努力,一座布局严整的古城才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但冯汉骥先生带领的这次发掘,延续了早期葛维汉先生的工作,也开启了1986年更大规模的三星堆发掘的一个先河。

8F4F8

三星堆古城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四川大学考古文博人,一直参与着古蜀文明的探索发掘工作……


纪录片《古蜀瑰宝》影像精美、制作精良,是近年来四川出品的难得的佳作,该片将于3月30日至4月1日每晚20:00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四川卫视21:15同步播出。

不久的将来,这部纪录片将走出国门,瞄准国际平台,助推古蜀文明和巴蜀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让世界了解更多古蜀文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