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蜀蓉

  • 来源:
  • 时间:2019-01-30

周蜀蓉:《传教士与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的创建》《宗教学研究》2014年第4期。

摘要: 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亦是中国西部第一座博物馆,在中国近代博物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华西传教士运动的产物,由戴谦和1914年创办于华西协合大学,是一所服务于大学教育和公众的人类学研究机构。开创时期(1914-1932),戴谦和联合华西各差会传教士积极开拓进取,为博物馆发展奠定了基础。发展时期(1932-1941),葛维汉秉承科学理念,形成按学科分类陈列展示的思路,规划出博物馆未来走向。他致力于扩大博物馆事务,在中外学术机构及中外教内外人士的支持下,博物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周蜀蓉:《加拿大差会在华西地区的社会文化活动——以华英书局传教士为中心的讨论》《宗教学研究》2013年第3期。

摘要: 基督教传教士对当地社会的研究是近代基督教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传教士早期的研究为华西教区和基督教文字机构的创建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布道领域、文字机构的开拓,亦推动华西反鸦片、反缠足社会改良运动,以及"以拓展教区、发展传教士人类学为目的"的华西边疆研究。这种"互动"较充分展现了基督教与中国社会变迁以及近代科学之间互相渗透变化的内在理路。本文以学界较少关注的华英书局为对象,因应"互动"转移,重新构建加拿大差会在华西传教和社会活动场景。

周蜀蓉:《基督教与华西边疆研究中的本土化进程——以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为例》《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摘要: 成立于1922年的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华西边疆研究为宗旨的国际学术机构。它重点考察川西北、川康、川藏及滇北民族地区,研究内容涉及人文自然科学领域,其成果至今在海内外论著中仍有很高的"引用率"。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该学会是华西文化西渐之先驱。1930年初,学会开始吸纳中国学者加入,开启学会本土化进程。40年代中国学者成为学会学术研究及组织机构中的主力,展示了学会本土化发展趋势。

周蜀蓉王梅:《华西地区基督教传教士人类学思想演变初探(1922—1950)——以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为中心的考察》《宗教学研究》2012年第3期。

摘要: 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是华西地区传教士人类学事业的中心,在其存在的近30年间,历经非基督教运动、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等重大社会变革。学会的组织结构、研究方向、学术思想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单纯的探险转向为中国民众务实服务,从独立自主到寻求与中国政府的合作等变化都充分展现了基督教传教士人类学事业与中国社会变迁之间互相渗透变化的内在理路。

周蜀蓉:《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与三星堆文化的早期研究》《四川文物》2012年第5期。

摘要: 成立于1922年的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华西边疆研究为宗旨的国际学术机构,是近代华西文化史上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里程碑。它重点考察川西北、川康、川藏及滇北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内容涉及人文、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学术成果丰硕。这些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文化交流中,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是华西文化西渐之先驱,吸引起国际汉学界对华西更多关注。学会在广汉遗址发现、发掘与早期研究中曾发挥重要的作用。

周蜀蓉:《传教士与华西边疆研究——以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为例》《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1期。

摘要: 由传教士创立的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以华西边疆研究为宗旨的国际学术机构,是近代华西文化史上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里程碑。具有传教士身份的学者在学会的构建与研究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他们重点考察川西北、川康、川藏及滇北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内容涉及人文、自然、科学领域,成果丰硕,有较高学术价值,至今在海内外论著中占有很高"引用率"。在文化交流中,学会是华西文化西渐之先驱,吸引国际汉学界对华西加以更多关注。

周蜀蓉:《<边疆服务>评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4期。

摘要: 1939年夏,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发起了一场旨在服务边疆的社会运动,即边疆服务运动。同年12月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成立。随之设置了川西、西康和云南服务区,从教育、卫生、生计、传道等方面推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边疆服务》是边疆服务部的机关刊物,也是20世纪40年代唯一一份以边疆服务为目的边事刊物。创刊于1943年4月,至1950年6月停刊,跨8年之久。它扩大了边疆服务运动的影响,且有利于西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本文论述《边疆服务》的创办及内容、出版发行及其重要价值。

周蜀蓉:《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之再诠释》《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第3期。

摘要: 成立于1922年的华西边疆研究学会①,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华西边疆②研究为宗旨的国际学术机构,是近代华西文化史上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里程碑。它重点考察川西北、川康、川藏及滇北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内容涉及人文、自然、科学领域,成果丰硕,有较高学术价值,至今在海内外论著中占有很高"引用率",对西部大开发亦有参考价值。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是华西文化西渐之先驱,吸引着国际汉学界对华西地区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