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虹:《藏品历史、真伪和图像——对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送子天王图>的考察》《故宫博物院院刊》2016年第5期。
摘要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收藏吴道子(传)《送子天王图》是当今唯一存世且多为各种美术史著作征引的"吴家样"绘画实例。本文通过对历代画史著录相关文字的梳理,论证了今大阪本《送子天王图》的制作时代,以及最早记载此画的明代《清河书画舫》所录张丑家藏本《送子图》的产生及流传过程。此外,作者采用图像学的分析方法,结合"粉本"定义,揭示了今本《送子图》中所保留下来的唐代"吴家样"古意。
陈长虹:《纺织题材图像与妇功——汉代列女图像考之一》《考古与文物》2014年第1期。
摘要 对汉画中纺织图像的梳理起因于金雀山帛画中织布女性是曾母还是孟母的设问。笔者注意到,纺织图像在墓葬中的位置,纺织者的穿着与场景组合都暗示这类图像并非展示劳作者的形象,而传递着一种重要的妇德。这类图像既属于道德教化的范畴,也代表男性对理想家庭、理想女性的现世期待。
陈长虹:《汉代铜镜上的“九子母”图像——对“三段式神仙镜”的再认识》《四川文物》2014年第4期。
摘要 仔细辨识"三段式神仙镜"上区图像,并结合铜镜铭文,可知"三段式神仙镜"上区图像应为"九子母"画像,此类铜镜宜定名为"九子镜"。这种铜镜大概于东汉后期首先由四川地区的工匠制造,后流传到陕西,一直到三国魏晋时期还有零星生产。
陈长虹:《俗世理想,从来如此——四川大学博物馆藏民国花轿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摘要 任何时代的人工制品,背后都活动着人的身影。从小处而言,是和物品直接相关的制作者、占有者和使用者;推远了看,是整个社会。作为中国传统婚礼仪式中最重要的一项礼仪用具,花轿承载的意义非比寻常,却很少能走进研究者的视野,近代花轿尤其如此。若对其详加审视,我们或许可以有别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