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画作品展

  • 来源:
  • 时间:2019-01-18

四川大学博物馆始创于一九一四年,是西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馆藏文物四万余件,居目前全国高校博物馆之首。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品,是川大博物馆最为世人所称道的经典收藏之一,包含宋、元、明、清至民国历代书画精品近两千幅。为迎接“十一”国庆,四川大学博物馆书画厅推出清代书画真迹选萃。本着把最精美的文物展示给每一位参观者的原则,精选馆藏二十八幅经过国家文物局专家定级的清代名家书画真迹,囊括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几大类别,其中尤以清代画家章于绘于嘉庆年间的巨幅名画《百猿图》和乾、嘉年间活跃于江苏扬州的“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如金农、郑板桥、闵贞、黄慎等人的书画名作为重点。此次展出是川大博物馆新馆自五月开馆以来推出的第一个专题展览,也将带动四川大学博物馆今后一系列主题展览的陆续推出。

相关资料

一、展览目录:

1、李鱓 墨梅图轴,

2、高鳯翰 蕉荷竹菊图轴

3、汪士慎 墨笔竹石图轴

4、黄慎 抚琴仕女图轴

5、郑板桥 五言诗轴

6、李方膺 墨竹图轴

7、罗聘 济公图轴

8、闵贞 钟馗图轴

9、金农 墨竹图轴

(以上为“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10、钱昌言 仿华喦菊花图轴

11、章于 百猿图卷

12、佚名 仿仇英人物故事图联屏

13、章声 满堂春色图轴

14、沈天骧 柏鹿图轴

15、阙岚 松梅绶带图轴

16、改琦 花卉图扇面

17、倪璨 山水图扇面

18、王原祁 山水图扇面

19、张问陶 咏蚕诗扇面

赏析:《百猿图》

作者为清代人章于。章于,字梓邨,号二泉,江苏无锡人,一生以善画猿猴著名于世。我馆收藏的这幅《百猿图》作于嘉庆年间,是作者倾注了极大心血,最为成熟的以猿为题材的代表作。此画画心长3.445米,宽1.354米,画面上古松苍劲,怪石崚嶒,烟云流宕,瀑落如雨。山峦溪谷间,百余只猴子于焉嬉戏,或奔跳追逐,或抓耳挠腮,或倚石休憩,姿态各异,神情丰富。作者以平远法构图,巧妙结合宋、元山水画法与清代工笔画技巧,取景深邃,气势如虹。细节处勾描精细,猿猴皮毛纤至毫端,笔笔到位,丝毫不懈。凝神静观,久之但闻飞瀑轰鸣,众猴喧哗,大自然全幅山水与生灵共存,气度庄严,令观者屏息。

关于扬州八怪

在中国美术史上,以地为别的画派始于明清。在清代中后期,有两个画派集中代表了审美趣味的变异,一个是十八世纪活跃于扬州的“八怪”,另一个是十九世纪中期活跃于上海的“海派”。后者又几乎直承前者余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扬光大,流风所被,波及今日。

把扬州画派称为一个画派,是因为那一群画家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共同的活动地域,二是相似的艺术主张。这个画派没有一个领袖人物,虽然“怪以八名”,但并无一致记载。遍览载籍,被列入八怪者多至十五人。他们是江苏兴化人李鱓、浙江钱塘人金农、山东胶州人高凤翰、江苏兴化人郑燮、久寓南京的江苏南通人李方膺、祖籍安徽移居扬州的罗聘、福建上杭人华喦、安徽怀宁人李葂、江苏怀安人边寿民、浙江宁波人陈撰、江苏南京人杨法、侨寓汉口的江西南昌人闵贞、扬州人高翔 、安徽休宁人汪士慎、福建宁化人黄慎等。其中仅高翔是扬州人。他们都没有毕生活于扬州,或为同乡,或为书友,或为师生,受扬州的赞助人吸引,为了共同的经济目的走到一起。因此他们之间关系松散,风格不重视彼此联系而注意拉开距离,各人自具面目。由于在思想和艺术上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艺术风格终究殊途同归,自雍正初年至乾隆年间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尽管有些画家的生平甚至生卒年尚待查考,然而,大体说来,“八怪”是十八世纪以扬州为活动中心,代表了绘画的新风尚的画家。新风尚的创造者们,一洗陈陈相因,谨守古法的陋习,直承清初石涛等人的革新精神与恣肆泼辣的寓意画传统,顺应时代的审美要求,本乎艺术自身发展需要,以花鸟画为主要突破口,在重视师造化和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中,抒发个性,自成家法;在以书法入画法中,提炼“不似似之”的艺术意象,写意传情,“刺”时言志,完善了诗书画的结合;在“笔墨当随时代”中,拓展了文人画的思想容量与纵恣朴拙的画法,以巧藏拙,运妍于朴,苍劲中求姿媚,纵逸中见法度,笔简意繁,情溢画外,成了十八世纪画坛引人瞩目的生力军。虽称为怪,实则为新。不仅是画法面貌新,而且是审美情趣新,即使当时的众多非议者,也无法否认八怪画风的崭新与异趣。

八怪的艺术特色,在师承渊源上远离正统派而恣意纵横,在审美意蕴上,亦削弱了传统文人画的书卷气,庙堂气而增加了世俗气。八怪的诗,皆精韵律,随感而发,多出新意,个性鲜明。在雅俗共赏中谐俗成分的增多,正是八怪艺术的意趣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