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币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作为货币符号,代表着一种在流通中形成的、客观上存在的、没有货币商品实体的抽象价值。纸币的出现是世界货币史上的巨大进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北宋时期成都地区出现的“交子”,可以看作世界上第一种具有正式流通功能的纸币。南宋印发的“会子”“关子”,金人印发的交钞宝券,元、明印发的宝钞等,其间虽各有盛衰更替,却都曾作为它们各自所在朝代主要的通货之一。清朝咸丰年间,清政府曾印发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两种纸币。清末的官银钱号遍布各省,发行各类纸币如银两票、银元票、制钱票、铜元票等。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开业后,率先发行银行兑换券,中国近代银行业逐渐兴起,纸币逐渐成为中国主要的货币形式。
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银元流通。抗战胜利后,法币严重贬值,一些特准发行的地区性纸币如东北九省流通券、台币、新疆币等同样日薄西山。1948年后国民党政府又先后推出金元券、银元券,都为昙花一现,数月之间即沦为废纸。
中国共产党为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各个革命时期,各个根据地印制发行了上千种纸币、布钞以及银、铜币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实现了国内有史以来纸币发行的首次集中统一,成为全国唯一合法的流通货币。
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有历代各类钱币近万件,其中包括数千张近代纸币。发行机构包括国家银行、商业银行,全国各省、地方银行和金融机构,外国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等,类别包含各种国家银行票、军用票、法币、关金券、金元券、银元券、东北九省流通券,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种革命组织和解放战争时期各地区银行所发行的各类人民政权货币等等。此外,还包括大量民国时期由各个地区各种行业印行的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的各式股票、储蓄券、税票、茶牌、存单、代用券、 花票、欠单、抵借券、工资条、私帖等在特殊地区特别时段内行使着交换功能的各种钱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