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博物馆2023年工作简报

  • 来源:
  • 时间:2023-12-29

四川大学博物馆2023年工作简报

四川大学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自1914年建馆至今已有超过百年历史,到2021年,有馆藏文物八万五千余件,涵盖石刻、书画、陶瓷、青铜器、古钱币、古印、刺绣、漆器、拓片等几十个门类。2019年,因市校共建四川大学博物馆群项目,博物馆开始闭馆进行整体改扩建。截止2023年底,共有在编教职工21人,包括中层领导1人、教辅岗15人、行政管理岗5人、工勤岗1人,其中副高以上4人、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10人;下设省级社科科普基地、科协科普基地各1个,另有与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共建的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正在申报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23年,博物馆有市厅级项目1项,参与横向项目2项,发表论文2篇。博物馆新馆历经三年半的改扩建之后,于7月23日正式开馆,7月27日进入试运行阶段。在这一关键年份中,博物馆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部署,各部门履职尽责,加强组织领导,密切联系合作,创新方式方法,保证了展陈设计、文物上展、库房搬迁、藏品维护、智慧博物馆建设、人员招聘、参观接待、公共服务、志愿者培训、研学活动开展、宣传推广等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和稳步推进。

一、健全藏品管理制度,推进库房搬迁、文物数据采集。

博物馆典藏部在布展期间制定了布展和文物搬迁工作突发事件安全应急预案,并在开馆后重新明确了典藏部部门职责和岗位设置,制定了典藏部工作制度汇编与临时库房制度。在文物数据采集方面,典藏部完成了开馆金册文物的拍摄工作以及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借展的三星堆早期文物(65件/套)数据采集及拍摄工作;学术部完成了约150件/套人文类藏品文物,约300号动物标本的影像采集工作。

信息技术部与典藏部进行了多次研讨,拟定了建设藏品管理系统的方案;为满足纸质文物修复室使用需求,杜绝鼠患等风险,文保中心对纸质文物修复室进行了专业装修改造。投入使用后,自主完成对馆藏6套25件书画文物的修复,并配合四川博物院相关专业人员完成了上展文物—汉代画像石函的修复。

文物拍摄现场及搬迁清点记录


二、加强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发挥科创优势,助力地方文化建设。

博物馆2023年积极为新馆开馆宣传预热,围绕典藏精品的深入研究,组织策划形式丰富的宣传推广工作。其中,拍摄推介《元代黄公望王蒙山水图轴》志愿讲解员短视频在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报社首届“最美文化遗产讲解员推介活动”中获得“百佳文化遗产讲解员”称号;策划组织第四届“博略杯”文创大赛。在新馆开馆仪式及与成都大运会配套开展的文创大集活动期间,博物馆接待媒体数十家,获得央媒和省市重要媒体报道近百篇;自开馆至2023年末,发布公众号推文40余篇,使公众号关注人数从几千人提升到16万余人。

学术部全年撰写、校审、发布各类文章81篇,指导设计方完成了四川大学博物馆官方网站的风格、版式、内容和构架设计;完成了开馆金册《西南天地 云汇大川》的文本撰写和审改。学术部在本年度完成了《2024年成都市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项目》展陈工作申报资料的填写,同时全面重新疏理馆内相关的历史档案、藏品资料、民国前辈学人相关研究、三星堆遗址发掘史及发现史,制定了拍摄绘图计划。此外,学术部还制定了博物馆学术报告厅直播设备方案,完成了设备采购、验收以及调试工作。

开馆金册 三星堆藏品资料梳理


百佳文化遗产讲解员证书


“博略杯”决赛评委及嘉宾合影


三、扩充人员队伍,吸收新鲜血液。

根据新馆运营需要,博物馆在2023年3月办理完成了第一批编制外聘用人员的入职手续,并于6-12月相继补充讲解员7人、其他岗位各1人。后又于2023年8月通过公众号对外发布了志愿者招募信息,经过筛选、面试等环节后,共招收公共服务志愿者78人。目前,讲解、前台接待和活动组织岗志愿者已经完成培训考核,开始上岗工作。本年度博物馆还接收了来自考古文博学院的九位实习学生,分别进入典藏部、信息技术部、公众服务与教育部以及文保中心进行轮岗实习。

实习生期中座谈会

第一次志愿者大会

四、推进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化建设。

信息技术部于本年度完成了博物馆票务预约系统建设,同时完成了博物馆语音导览系统的建设任务(该系统即将上线),并完善了票务收费系统的建设方案。此外,信息部在本年度还完成了博物馆机房、资源库运维、主页网站迁移、智慧博物馆机房防火墙升级、技防系统移交和培训等工作,对博物馆网络存储器进行了移机、整理、权限划分、故障排除及扩容,维持了服务器的正常运行。在国资及设备管理方面,信息部对博物馆的设备、家具等资产进行了上账、下账、调配、维修、审核、巡查等工作,统计入库700余件、下账30余件,对普通资产进行了30余次的搬运、堆放、整理、搜寻等工作,保证了博物馆资产状况正常。

五、提高管理水平,高度重视运营安全。

博物馆综合部于2023年4月完成物业招标,8月完成安保招标,10月完成消防招标,根据新馆运营情况,对接公司,建立安保制度,保障了全年无安全责任与消防事故。同时完成了博物馆建筑及科研楼的土建、装修、展柜、电梯、强电、弱电、给排水、水电、暖通、绿化等十个方面的工程验收及维护工作。7月开馆以来,处理突发事件3起,处理需抢救病人4人,归还游客丢失的手机、项链等物品20余件;协助馆领导与其他部门接待VIP贵宾11次,开展学术报告讲座7场,基本实现了对博物馆基础工程设施、来访人员和展厅秩序的有效管理。

六、2023年工作特色亮点

博物馆展厅全面开放,常设展和临展相继出新。博物馆完成了基本陈列“西南天地 云汇大川”、艺术专题陈列“天与工巧——古代工艺展”“翰墨书香——书画艺术展”“尺幅寸心——织绣艺术展”和自然专题展的展览脚本撰写、修改、完善和文物提取、上展工作,指导设计单位完成了展厅的形式设计和平面设计工作,并于开馆前对整体展陈空间进行了最后的修整。新馆在陈列内容、形式设计等方面比较圆满地达到了当初的建设意图和目标,体现了川大博物馆应有的气派和藏品的丰富性,基本做到了人文与自然、科学与艺术、学术与大众的结合。

在推进常设展布展的同时,与四川大学图书馆合作推进“册府千华 锦水含章——四川大学古籍菁华展”。该系列展览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全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古籍展览之一,本次展览是中国西部高校第一次独立承办“册府千华”系列展览,临展厅中陈列的近两百件精美古籍中有不少是进入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第一批四川省珍贵古籍名录》的善本。特展提供多元化研学活动体验区,吸引了广大师生和公众前来观展和体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023年12月,博物馆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和as科学艺术研究中心人员协同举办了2023气候行动周成都巡展——“自然赋能未来”科学艺术展,该临展通过一系列艺术装置,向观众科普展示可再生能源与碳中和等内容。

基本陈列序厅

艺术专题展厅局部

自然专题展厅局部



“册府千华 锦水含章”古籍展海报及现场


充分发挥教育科普职能,提升服务水平。在2023年7月27日到8月10日的对外开放期间,博物馆与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合作举办大运会文创大集,同时举办了世界大学生运动员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活动。此后,博物馆陆续为前来参观考察、调研学习的省、市人大、政协领导、川大2023级新生和校内外大中小学生、学龄前儿童、文博界同行、研学机构、企事业单位、社区及各行业党总支学习小组人员提供了相关的接待和讲解服务。截止2023年12月下旬,博物馆总参观人数已达30万余人次,公众服务与教育部(以下称“公教部”)为观众免费讲解2354场。与此同时,博物馆积极同校内外单位合作组织研学活动:与川大附小签署《四川大学博物馆与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馆校教育合作协议书》,开展进校园宣讲活动和红领巾讲解员讲解活动;和川大幼儿园共同开展主题参观研学活动(试点);和武侯区教育局装备处合作,通过“武侯乐学通”共同开展小小生物学家研学活动(免费);和武侯区团委签署《四川大学博物馆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成都市武侯区委员会 合作框架协议书》,计划启动主题活动;承接历史文化学院和民生银行组织的“中国西南的人文、自然与艺术”主题的研学活动、川大工会组织的亲子研学参观活动等。研学活动收获了众多参与者的喜爱与认可。

研学活动现场

世界大学生运动员人文交流活动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