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截止2024年底,博物馆共有在编教职工22人,包括中层领导2人、教辅岗14人、行政管理岗5人、工勤岗1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7人、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10人;下设省级社科科普基地、科协科普基地各1个,另有参与四川大学和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共建的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2024年,博物馆有科研纵向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横向项目4项,发表论文6篇。
二、大力加强博物馆党建和组织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博物馆治理体系。
1.调整组织架构,完成科级干部换届:制定《四川大学博物馆发展规划》,确定7个职能部门的架构,完成2024年科级岗位换届调整工作。于9月召开2024年理事会会议,成立了新一届理事会、监事会,进一步完善了博物馆治理体系。
2.加强制度建设,实现依规治馆: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撰写、修订了30余个管理制度,初步实现了依规治馆。
3.加强党的建设,助力事业发展:组织全体党员集中学习23次,组织全体馆员政治学习18次,首次获得2023年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完成支委换届,一名教职工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进入党员发展流程。
三、大力推进博物馆专业化运营工作,打造四川大学对外文化名片。
1.展览接待:2024年,博物馆在保证常设展质量的基础上,策划实施《“创想博物馆”文创大赛优秀作品展》《云山千叠——四川大学博物馆馆藏扇面展》《博物川流——四川大学博物馆建馆110周年馆史展》3项临(特)展;推动参与4项外展,包括南京六朝博物馆特展《只此中国色·青》、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文明的起源——早期中华文明探寻大展》、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
讲解接待方面,2024年完成人工讲解场次3900多场,总服务人数超过75000人,其中定点讲解2100余场,团队讲解近1800场。完成1-2楼基础展扫码免费讲解58个点位讲解词的编写、修改;引进自助导览机,完成1-4楼展馆共5万余字讲解稿的编写、校对工作。组织讲解员进行定期的业务学习和交流,其中一名专职讲解员章雅婷获得“博协杯”讲解员大赛四川省三等奖。志愿者方面,招募志愿讲解员100余名,召开志愿者大会,完成各种讲解的培训、考核和上岗安排;指导一名志愿讲解员江苡获得“博协杯”全国讲解员大赛志愿组二等奖;打造了“红领巾讲解员”志愿品牌。
2.研学社教:利用公服资金支持“大川先生”3个研学项目和1个民俗类沉浸式导览项目。2024年完成179场社教活动,包括:“小小生物学家”“小小考古学家”公益研学课程,“上巳春嬉”相爱系列活动、“大川寻雅”国风夜游市集、“梦想启航·未来可期”毕业季系列活动、“童趣扇艺·成都扇市寻宝记”研学活动等,编写了“春日夜宴”“华光再现”“风摇扇影,花映清秋”三个情景演绎项目内容文本并编排演出,完成设计制作明信片、学习手册十余份,文创印章20余个。
积极开展科普活动,组织8次科普进校园活动,为4000余名中小学生带去精心准备的科普教育课程和互动项目。积极推进馆校合作,完成和川大一幼、省直机关实验幼儿园、望江楼小学等单位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
3.学术活动:积极参与学校纪念三星堆考古发掘90周年系列活动,负责《三星堆早期发现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一书的编撰、出版,全书共计351千字。规划博物馆年度学术讲座方案,创设“思文名家讲坛”“海纳学术论坛”“大川公开课”等讲座平台,举办《众流:中国早期考古学1949年前实践中的“西南样本”》《20世纪20-40年代人类学华西学派研究》等20余场讲座。
4.安防与后勤保障:制定安全相关制度,确保全年安全稳定零事故。加强安防知识培训,组织火灾逃生、防恐防暴、紧急疏散等演练400余次,全面消防测试4次,报警应急处理40余次,承办四川大学2024年春季火灾疏散逃生演练系列活动。坚持24小时值守巡逻,处置突发事件70余起。
大力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逐步形成川大模式。及时维护馆内各类信息、管理与数据系统,上线票务收费系统。
5.文物征集保护:清点金属器类、革命类、钱币类藏品共计30000余件上架,整理基本陈列图录图文信息3000余件,开展纸质藏品23000余件高清扫描工作,对上架约500件有机质及混合质藏品、木质散件藏品进行消杀。完成了铜鎏金莲花生大士像保护修复方案制定及专家评审工作,制作《百猿图》复制件和框中轴。征集新文物门簪2件。
6.宣传推广:加强媒体联络,外宣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多家央媒关注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央媒及四川日报、四川卫视、成都日报、封面新闻等省内重要媒体深度报道博物馆各项活动近50篇。
打造新媒体宣传平台矩阵,丰富官网、微信公众号功能,收回微博运营号,新增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账号。博物馆工作受到国家文物局、省市文物部门高度关注与肯定,相关活动在国家及省市文物局网页上予以肯定报道。积极通过“创想博物馆”文创大赛、成都马拉松比赛、建馆110周年庆等重大活动加强宣推工作,提高博物馆曝光度与美誉度。
四、特色亮点
1. 成功申报国家一级博物馆,荣获多项荣誉:2024年春节、寒假期间,在学校领导下,博物馆全体教职工群策群力完成了国家一级博物馆申报材料的准备和提交工作。5月18日,成功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大川寻雅”国风夜游市集获得全国文博社教宣传展示百项创新案例;博物馆常设展——“西南天地 云汇大川”获2023年度四川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精品奖名单;“基于四川大学博物馆文物数字化成果的高校文博展陈教学虚拟仿真实验”获2023年度四川省博物馆数字文物创新应用优秀案例。四川省文物局组织召开的春节、暑期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交流会上,川大博物馆均作为典型发言,介绍经验(3月2日、9月18日)。
2.积极举办“创想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以赛促教:在四川大学和四川省文物局的指导下,博物馆发起了“创想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该赛事于2024年5月成功入选四川省省级本科高校大学生竞赛项目,受到了新华网、四川发布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吸引了海内外众多高校师生、设计公司、独立设计师及文博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征集到上千份创意设计作品。
3.主动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制定《四川大学博物馆主动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促进一流人才培养 提升社会服务支撑力贡献力的若干举措》,推出促进一流人才培养若干举措。相继举办首届“天府文博杯”四川省博物馆讲解大赛暨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四川初赛、“四川博物馆新馆建设与高质量运营”交流研讨会暨四川省博物馆学会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24年主题年会、2024(第五届)中国博物馆与美术馆光环境论坛、“转型与融合共生”博物馆馆长论坛暨第十八届中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与校内历史文化学院、艺术学院等联合主办“物质遗产与历史记忆:三线建设决策”6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中国文化研究国际论坛、四川大学第三届非遗学术研讨会、“道与器”融合创新设计研讨会、博物馆之都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积极举办系列学术讲座,打造学术传播殿堂;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研究功能,助力国家级、省级教学实验、科学研究平台高水平运转。积极协助学校成功申报“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四川大学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作为考古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考古和文博、艺术设计等专业学生实践的综合性实验场域。发挥四川省自然和“区域历史与民族文化”科普基地作用,开展系列科普活动,承办沪川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工作交流会、2024成渝双城科普行活动、成都市全国科普日活动武侯分会场等活动。系列工作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发出川大声音做出了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