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9日电 9日,博物馆之都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开幕。
本次研讨会由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成都市民族民间艺术与世界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国防时报社联合主办,成都市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中国古都学会、中国史学会城市史专委会、成都西南文化研究中心、成都市历史学会、成都古都学会、成都现当代城市美学研究院、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协会等联合协办,来自国内2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博物馆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发展的深度融合与未来发展路径,分享博物馆之都和世界文化名城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共同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研讨会现场。中华美网供图
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书记、副主席黄进在开幕式致辞表示,近年来,随着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博物馆建设成为了全国各地,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发展方向。成都以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为目标,坚持以文兴业、以文润城、以文惠民、以文互鉴,努力打造彰显中华文明魅力、天府文化特色的世界文化名城,因此将博物馆之都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相结合,并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孵化等方式,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值得肯定。
成都市社科院副院长、成都西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熊平认为,博物馆对城市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智力资源和教育基地,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对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旅游业发展以及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成都市民族民间艺术与世界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刘兴全表示,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的瑰宝,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推动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是摆在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何一民在主旨演讲中谈到,当前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博物馆在保护、传承和展示文化遗产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在保持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同时,实现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成为摆在各博物馆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博物馆如何更好地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也成为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汪东升认为,高校与城市博物馆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高校博物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交流合作,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他建议,应该在高校与城市之间搭建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平台,促进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有效对接,为成都博物馆之都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成都共品钱币博物馆馆长李可,成都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尹宏,成都市委党校统战理论部主任、教授谷敏分别围绕各自研究领域在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做主旨报告。
本次研讨会围绕“博物馆之都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这一主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市在博物馆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快速发展的现代城市建设,也为构建“博物馆之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都市域的博物馆数量在全国城市中居第二位,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成都的博物馆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具有相当大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有着建设博物馆之都的巨大潜力。“博物馆之都”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具有内在逻辑关系,有着共同的目标,可以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与会者还就博物馆建设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关系,成都建设博物馆之都的重要意义,成都建设博物馆之都的方法和路径,成都建设博物馆之都的主要策略和措施,成都建设博物馆之都的总体构想研究,成都建设博物馆之都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成都博物馆之都建设与文旅融合发展,博物馆之都建设与成都城市文化品牌的提升,以及智慧博物馆建设及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此外,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广都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也分别就成都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民族文化展示、钱币文化传承、地方历史挖掘等议题进行了精彩发言,展现了博物馆在多元化、特色化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和丰硕成果。大家一致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服务模式,加强与旅游、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提升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为城市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