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8月19日电 (记者郭莹)8月的首个周末,四川大学博物馆开展《我是小小非遗传承人:解码织绣里的千年祝福》活动,吸引青少年儿童踊跃参与。孩子们徜徉织绣世界中,了解桂花、牡丹、鹭鸶、喜鹊等吉祥纹样,用指尖感受千年文明的脉动。
作为中国第一座综合性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历史超过百年。2023年7月,博物馆新馆开馆后,通过举办系列民俗研学活动,为公众打开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的大门。
“博物馆入藏文物涵盖32个门类,要让文物展品‘活’起来,博物馆要会‘整活’,还要重‘社交’。”四川大学博物馆公共教育与服务部研学开发负责人张夏说。
今年暑假,四川大学博物馆开展了一系列文博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非遗互动、文创展示等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大众生活。

四川大学博物馆成都银花丝制作体验中教师展示的银花丝作品。人民网记者 郭莹摄
小心翼翼地捏起一根细银丝,手指轻轻一弯,银丝在手里呈现出弯曲的弧形,“像捏橡皮一样有趣!”二年级小学生甜甜满眼欣喜。
“别太用力,你要用指间的巧劲儿,想象你正在用银丝画画。”活动指导老师、成都银花丝镶嵌新生代传承人谭清华在一旁轻声指导。
这是7月12日,四川大学博物馆举行的“大川寻雅”主题古典国风趣游市集活动现场的一幕,在一楼展厅举行的成都印花丝制作体验活动,大人、孩子三两围坐,沉浸于手作的快乐中。
“我们这次活动持续3天,每天都安排了四川清音、木偶皮影体验等展演活动,观众不仅能欣赏,还可亲自上手操控体验。”张夏透露,活动期间观众可参与绳编、捶丸、投壶、拓印、“占花令”游戏等传统活动。

四川大学博物馆内开展的古典国风趣游市集活动吸引大量观众。人民网记者 郭莹摄
精彩不止于白天,7月12日(周五)和13日(周六)两天,四川大学博物馆增设“夜游博物馆”延时服务,开启“超长待机”模式,展开升级版汉服演绎导览《华光再现》,以唐代丝路往事为脉络,引领观众穿梭古寺遗踪的层叠梦境,生动重现历史人文交流画卷。
以馆藏婚俗文物导览为载体,四川大学博物馆还在不断地开展主题系列策划活动。眼波流转、水袖翻飞,今年端午节期间,一场名为“千年敢爱”的系列民俗研学活动在四川大学博物馆举行。伴随川剧国家一级演员马丽婉转的高腔,观众眼前呈现的是川西传统婚俗场景:高悬的灯笼、开路的仪仗、迎新的花轿,新人的凤冠霞帔、鞋履玉带、珠串盖头,尽显嫁娶之礼的厚重绵长。

“千年敢爱”系列民俗研学活动中,川剧演员现场演绎《白蛇传》。四川大学博物馆供图
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鸿发号轿行的一整套婚嫁行头,可实景再现当年迎亲时的喜庆场景。这场研学活动,是以馆藏婚俗文物导览、以川剧《白蛇传》为载体,采用“馆藏婚俗导览+戏曲赏析+心理沙龙”的形式,解读婚姻爱情密码。“小时候听不懂川剧,觉得很闹,今天参加了这个活动,生动的场景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参与活动的观众王先生如是说。

四川大学博物馆以馆藏婚俗文物为载体,邀请川剧表演艺术家为观众讲解戏曲中的婚俗。四川大学博物馆供图
“千年敢爱”系列民俗研学活动贯穿全年。张夏介绍,今年“三月三”上巳节期间针对单身青年、情侣夫妻和三口之家,分别开展相亲互动、心理沙龙和NPC场景演绎等活动,用古代的约会指南、花灯制作体验、春日夜宴等形式,邀请观众边看边玩边学。
“我们想打造一个兼具文化知识传播且具有社交互动属性的博物空间,吸引公众‘走进来’。”张夏说。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