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博物馆:融汇百年文脉 打造科普研学新课堂

  • 来源:新华社
  • 时间:2025-07-01

近年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持续推进,使群众有了更多元、更便捷、更亲切的渠道,去获取知识、感触文化、修养身心。在百年学府内,四川大学博物馆也敞开大门,面向群众持续推出多种研学科普等活动。

“这片田好漂亮啊,种的是什么呢?”“这是成都平原常见的油菜花生态系统。油菜花的育种研究,四川大学的科研人员也参与了。”

近日,四川大学博物馆里举办了一场“我是小小生物学家”主题研学活动,小学生与讲解员问答互动,氛围热络。孩子们还参观了生长在成都平原、横断山脉、青藏高原的各类生物标本,在大熊猫标本、《峨眉植物图志》等藏品前驻足端详、聆听讲解。

历史逾110年的四川大学博物馆,于2023年建成新馆。馆长汪东升介绍,新馆坐落于成都武侯区锦江南岸,背靠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由原四川大学博物馆和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整合而来,为成都市和四川大学合作共建。新馆展厅面积近1万平方米,藏品涵盖书画、陶瓷、雕刻等人文类文物8万余件及动植物标本近百万件。

常设展览,包括基本陈列、自然专题展、艺术专题展。其中,基本陈列从自然、考古、民俗和民族等方面展示了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一本发掘日记,详细记录了上世纪30年代首次科学发掘三星堆遗址的细节。“当时还有之后的几次发掘,都有四川大学师生的身影。”汪东升说。

在呈现地域特色之外,四川大学博物馆还积极促进跨国文化交流。前不久,“自然的肖像——中外博物绘画艺术展”在该馆拉开帷幕。“展览反映了中外数千年的绘画艺术史,汇集了全球各地的博物绘画、版画、古籍等艺术珍品及各类自然标本共320件。”讲解员熊珂介绍。

如今,四川大学博物馆通过开展各类研学和社会教育活动,推动知识与文化的大众传播。今年春天,该馆举办的一场上巳节传统文化体验大集活动吸引了不少学生和市民参加,大家穿汉服、学民俗,兴趣浓厚。“依托馆内丰富的动植物标本资源,我们组织了多期不同主题的科普活动,很受大小朋友的欢迎。”汪东升说。

创建研究型与传播型并重的世界一流博物馆,是四川大学博物馆的未来目标。“我们将组织更多历史研究、展览交流和文化传播活动,让博物馆离大众越来越近,也让观众感到常来常新。”汪东升表示。(窦皓 李蕊 王永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