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预告︱讲座:再论中国影戏的流派及其地域分布

  • 来源:
  • 时间:2016-12-02

川大博物馆藏——(清)成都皮影图“周瑜打黄盖”

“一帘灯影唱高楼,宛转歌喉度曲幽。阿堵传来神毕肖,果然皮里有春秋。”

上面诗里的这一出高楼戏曲,说的是关于影戏的故事。影戏在中国起源极早,《汉书》即记载有弄影之术,宋代诸笔记小说中也记载了纷繁精彩的各种影戏,发展至明清,影戏走向成熟定型,在地方剧种的影响下,各自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四川影戏尤为一绝。

“清末民初,川西农村盛行唱‘灯影戏’(即皮影戏、或曰皮灯影),几乎每一个县都有灯影戏班子。……成都皮影班分高腔班、胡琴班(又称丝弦班)、皮簧班三种。‘丝弦’和‘高腔’是川剧五种声腔的两种,高腔班纯粹是高腔,没有一折戏是胡琴戏,高腔班是要拜师学艺的。高腔灯影班演出时注重皮影的提功(操纵影偶的功夫),有一套程式,台词与表演相结合,使观众看来,影人在影窗上栩栩如生。”

——江玉祥《华大博物馆与皮影戏艺术》

—讲座介绍—

灯影戏在当时可算是四川地区民间电影般的娱乐活动,今日想看电影,实在是再方便不过的事情,还有各种类型随意挑选,可知上世纪人看的影戏又是怎样的表演形式、怎样的类型区别呢?观看影戏是否如同观看电影般精彩纷呈、意犹未尽呢?这些问题,川大博物馆诚邀您参与本期讲座来得到答案:

题目:再论中国影戏的流派及其地域分布

主讲人:江玉祥教授

地点:四川大学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时间:2016年12月2日(周五)19:00

江教授在葡萄牙里斯本

主讲人介绍:江玉祥(1945.8——),男,四川省双流县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民俗学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主要从事历史学、民俗学教学和研究。已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著五部,主编《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第二辑)》等论文集十余部,发表论文170余篇。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影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四川灯影戏》(与Dr.Rainald Simon合著,慕尼黑?德意志美术出版社,1997年)、《中国影戏与民俗》(台湾?淑馨出版社,1999年4月初版)、《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

《中国影戏与民俗》封面

—更多精彩—

本次活动的意义在于除讲座外,您还可以在川大博物馆民俗展厅近距离观赏影戏的主角——皮影。川大博物馆藏有二十世纪成都著名高腔灯影班“春乐图”的大量珍贵皮影,形象饱满,色泽华丽,皆属精品。

馆藏皮影:

女旦头

梅树

(清)成都皮影图“钟馗嫁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