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文博大讲坛”系列纪要——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艺术收藏史

  • 来源:
  • 时间:2017-11-29

金秋十月,由四川大学博物馆、成都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三馆携手,共同打造的“新视野文博大讲坛”正式揭开帷幕。作为讲坛的第一位嘉宾,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中国艺术主任、《秦汉文明》大展策划人孙志新博士29日下午在成都博物馆向公众揭秘了大都会博物馆130余年的中国艺术收藏史。

成都博物馆李明斌馆长首先致辞,对孙志新先生的到来表示热情欢迎并向听众隆重介绍了孙先生。

孙志新先生的讲座将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艺术收藏史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的开端是对外销瓷的收藏,如梅瓶、青花瓷等,并不属于高档产品,后发展至对以单色釉为代表的清代高温釉的收藏。

19世纪末,高端瓷器进入美洲,董事毕少普(Heber R. Bishop)是17世纪末迁入美洲的英国移民,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收购玉器,他本人对玉琮非常感兴趣,是当时除中国以外最大的清代玉器收藏家。1902年向大都会无偿捐赠其所收藏的中国玉器,随之捐赠的还有一笔数目可观的资金,用于扩建展厅和布置陈列。

这批收藏总数有1000多件,绝大多数是清代的玉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乾隆年间的精品,有造型典雅、做工精致的陈设摆件、仿古礼器、文玩,其中不乏中国玉器精品,如童子牧牛,童子手中持有稻穗(麦穗的“穗”与岁岁平安的“岁”有谐音)。

美国最初对于中国装饰艺术的认识亦是通过比较容易辨识的图案和寓意来初步形成概念。

玉龙缸一件,制作于乾隆年间,缸体布满云龙装饰。16世纪到19世纪期间,蒙古人在北印度建立政权,这一时期中国玉雕出现镶嵌工艺,在清代玉器中影响颇为显著。此外还有一件玉版填金的御制七佛塔碑记,以及300多件未完成的玉石标本。在他对大都会博物馆的捐赠中,还包括了来自世界各地、各种文化的玉器。

1906年9月,继毕少普之后,纽约的收藏大家奥特曼(Benjamin Altman)在捐赠大批西方名画的同时,将其所收藏的中国瓷器、珐琅器和鼻烟壶等一并捐给了大都会博物馆,其中仅鼻烟壶一项就有近两百件之多。

鼻烟壶是典型的集中国各艺术门类于一身的工艺制品,后来使用价值逐渐消失,成为送礼和收藏的首选。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这一阶段,西方较为关注中国晚期的工艺、装饰美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西方对于中国艺术的认知。

第二阶段:

从1915到1945的30年间,是大都会博物馆中国艺术收藏的第二阶段,同时也是美国收藏的黄金时代之一。由于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洲远离战场,美国本土没有直接遭受战争损害。在此期间,美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对中国工艺、装饰美术有了新的认识,将其视之为艺术的一部分。

创立摩根大通的美国银行家摩根(J. Pierpont Morgan)时任大都会博物馆董事会主席。作为20世纪初的美国金融大亨,对大都会最大的贡献便是扩建了大都会博物馆。在他担任理事会主席期间,向博物馆捐赠了一批中国青铜器、漆器、屏风。

1915年,大都会博物馆成立了远东部(1986年改名亚洲部),特地从欧洲请来一位研究中国文化的荷兰学者波世莱兹(S. C. Bosch Reitz)担任远东部的主任。波世维兹虽然是陶瓷专家,但是他并非仅仅关注陶瓷,而是颇具开拓和发展的眼光,为大都会博物馆的收藏提出了“系列化”的目标,当时中国的书画与部分陶瓷并不被西方人熟知。

波世莱兹在任期内收购了为数众多的北魏至辽代的佛教艺术珍品,包括石雕佛像、鎏金铜佛造像[北魏正光五年(524)的鎏金青铜弥勒佛造像,美国石油财团股东洛克菲勒John D. Rockfeller Jr捐赠]、夹纻脱胎的干漆佛像和三彩罗汉塑像,其中北魏初年的释迦立像是目前仅存的大型鎏金铜佛之一。两尊三彩罗汉造型准确,比例匀称,神情栩栩如生,展现出辽代雕塑艺术家的深厚写实功力,为河北应县出土的16件罗汉之一,保存在国内的多失于战乱,国外现存9件,大都会博物馆2件,费城博物馆1件,堪萨斯博物馆1件,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1件,大英博物馆1件,法国集美博物馆1件。这两件文物代表了中国雕塑史的高峰,是自佛教艺术3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完成本土化的标志,也是辽代雕塑艺术的代表。

1915-1945年亦是大都会博物馆的机遇之年。

20世纪初,加拿大人福开森(John C. Ferguson)作为一名传教士来到中国,主要活跃于南京地区。他对中国文化极其感兴趣,并帮助办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通。传记中描写福开森“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略带南京口音”,曾用中文著《中国古代书画注录》。

他回到美国后,成为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代理,为其购入河北易县出土的、有长篇铭文的“齐侯四器”和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齐侯四器是春秋时期的齐侯嫁女的媵器,有鼎、敦、盘、匜各1件,其铭文字体端正、笔画秀丽,历来为金石学家称道。宝鸡出土的青铜器共有14件,包括禁、卣、尊、盉、爵、角、觯、斗等,其中的青铜禁是稀有品类,目前只有3件存世,大都会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各有1件。这批青铜器原先是清末收藏家端方的旧藏,端方去世后,家道中落,他的后人决定出售。大都会博物馆依靠福开森从中斡旋,最终以数目极为可观的资金购买了这些珍贵的文物。此外,福开森还帮助大都会博物馆收购了许多中国书画和汉代陶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都会开始了中国青铜器的收藏。自1939年—1949年以来,大都会有了较为丰富的中国青铜器收藏,这些文物也解释了美国人对于中国的认识。

大都会博物馆早期的中国收藏(装饰性强的陶器、珐琅彩工艺品),总体上将之作为一种偏重于使用意义的产品;

中期对于中国上三代的文物收藏,始于20世纪30—40年代。不仅收藏中国的商周礼器,也包括一些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影响而产生的造型奇特的瓷器。视野与认知都较之前提升了一个层次。

因没有专家的辨识,福开森的中国书画收藏中有大部分都是赝品。同时,大都会开始关注佛教艺术。

第三阶段:

二战之后(1945年—1970年),大都会的收藏趋于平稳,相较于早期依靠捐赠的方式,展开了有计划、有目的收藏。1915年,亚洲远东部成立,虽然当时有目的但却没有划分十分明确的系统概念,处于陶瓷较多,青铜伊始的阶段。而这一时期,开始了不同类别的扩充,如唐代木雕等,对中国艺术开始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大都会博物馆的收藏主要来自两种渠道:1.私人购买后捐赠;2.自己重金求购。过去西方对于中国丝织品,尤其是晚清(期)的刺绣认识较晚。大都会于60-70年代,收藏了一批中国刺绣和金银器。

国内最出名的金银器出土于何家村,大都会的收藏虽然在数量上较少,但在质量上与何家村金银器不相上下,图中显示的两件均受到波斯、粟特文化影响。

40-60年代的收藏,数量不及前期。收藏了山西广胜寺壁画,广胜寺住持曾因修缮寺院卖出壁画,三幅中有一幅被大都会收藏,与永乐宫壁画十分相像,是元代艺术的代表。

第四阶段:

70年代-21世纪是大都会博物馆的收藏盛期。在60年代做过美国财政部长、后任大都会董事会主席的狄龙(Douglas Dillion)非常关注亚洲收藏,发现博物馆对中国书画的收藏还较为薄弱,主要原因有:当年的市场对中国绘画的了解不足,欣赏能力不足,市场缺乏。摩根早先就有意拓展中国书画收藏,后狄龙找到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的专家方闻(Wen Fong)教授,作为亚洲顾问,开始中国画的收藏,其中书画家、收藏家王季迁亦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因与张大千是好友,倒卖了许多张的收藏)。有了狄龙提供资金,方闻提供专业性建议,王季迁提供市场,大都会的中国书画收藏开始步入正轨。

大都会博物馆从纽约著名收藏家王季迁手中收购了大批宋元书画,其中许多曾是二十世纪著名画家张大千的收藏,包括唐代韩幹的《照夜白》,宋代屈鼎的《夏山图》,南宋马远的《观瀑图》、元代赵孟頫的《双松平远》(文人画开端,把古代的风格用元朝的风格表现出来,相当于当时的“现代派”)、倪瓒的《虞山林壑》等,以及董其昌、徐渭、龚贤等文人画代表人物的作品,是大都会书画收藏的节点,亦是美国收藏史上的重要时期,从不同的类别开始,对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纽约地区的收藏家产生了较大影响。

收藏家布洛夫收藏了一批中国书法,为此大都会专门开设了书画展厅,他捐赠给大都会的还包括郭熙(是除故宫博物院外唯一一件学界公认的郭熙真迹)、米芾的作品。

在70-90年代之间,大都会的书画收藏大有长进,在美国的书画收藏中名列前茅。同时,方闻也为普林斯顿大学收藏了大量书画,比肩大都会的收藏。

大都会博物馆董事、纽约有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埃弗利(Samuel P. Avery)将其收藏的1000多件中国明清瓷器转让给博物馆。这些藏品绝大多数是中国的外销瓷,也有一小部分明清官窑瓷器,其中不乏青花釉里红、单色釉和釉上珐琅彩的精品。埃弗利还收藏了一系列小件精美的玉器(战国玉龙)、青铜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亚洲部聘请了对中国文化艺术有广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屈志仁先生(James C.Y. Watt),先是担任特别顾问,然后担任中国艺术主任,2000年方闻退休后继任亚洲部部长。屈志仁先生依靠艾斯特夫人、韦伯夫人和俄弗英夫妇等三位主要赞助人和其他多方面的赞助支持,有系统、有条理地填补收藏体系中中国器物的缺项。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装饰艺术历史系列。在屈志仁先生指导下入藏的文物中,以漆器和纺织品最为引人注目,其中漆器种类有单色、彩绘、剔红、剔犀、螺钿、戗金等。

期间艾斯特夫人(Brook Russell Astor)赞助大都会收藏印度、东南亚藏品,她一共捐出2亿美元,赞助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由她捐款建造的中国古典园林“明轩”于1980年在大都会亚洲部内落成。艾斯特夫人还捐款帮助扩充收藏和设立了中国装饰艺术的业务研究职位。2005年她以103岁的高龄去世,但是,她捐助的款项仍然在支持亚洲部继续收藏。

屈志仁先生做了一个中国文化序列,有意识地开始梳理,建立起了一个较完整的系列:早期-新石器—唐(公元前3000-4000年至10世纪)、晚期-由屈先生和艾斯特夫人,为大都会收购了一批漆器(日本经济不振,私人藏家出手一些宋元中国漆器),同时亦收购了一批宋元以后的金银器,至此,大都会开始有了相对完整的序列。丝织品则是近十几年才逐渐完善起来的。

结语:

专家的收藏鉴别对于一个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大都会博物馆的藏品绝大部分都是于20世纪30-40年代就已经离开中国的藏品。

西方对中国艺术的认识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装饰美术:品质一般的外销瓷;2.精致的明清官窑、釉上彩;3.中国早期青铜器;4.中国书画,基本在60-70年代才有所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