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牧天,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成都皮影戏”成都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一级民间剪纸艺术家。
2018年12月15日下午,叶牧天老师带领成都市青少年宫皮影学习班的孩子们一起来到四川大学博物馆参观。参观结束后,叶老师就我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向我们聊起了成都皮影。
叶老师最初从业的是工艺美术中的木雕类,主要是制作木偶头。后来凭借自己手工艺的基础自学了剪纸、皮影、扎灯笼等。70年代初进入木偶皮影剧团工作,后来剧团在出国演出中需要修复一些皮影,当时邀请陈继虞先生(原春乐图戏班成员)做指导,叶老师因此得与陈继虞先生相识。国外交流的经历,让叶老师对我国的皮影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后开始真正的重视皮影艺术,也一直关注流落在国外的皮影,希望能有机会用科技手段把国外的成都皮影带回来。
叶老师向我们介绍;成都皮影的特点就是写实、俊美、体型硕大、关节多、花样为团花或圆花即蓝印花布的花样。成都早期皮影,花纹是以刀形成的像指甲盖一样的弧形,主要是由做蓝印花布样板的师傅制作而成的。早期皮影是通过敲打的方式制作,皮厚通常3毫米左右,图案比较稀疏,夸张程度大。后来“西风渐进”皮影更加写实。成都皮影不是乡村艺术而是在大城市生根发芽,以前很多成都戏班都是大户人家出钱供养,驻场演出,不需要肩挑马驮四处谋生。成都皮影很讲究,对戏剧研究比较深入,其抬腿、举手等动作和舞台演出相同。当然,这也是因为观众欣赏水平高,看的不仅是热闹。
皮影最初流行于北方,后来北方皮影从渭南地区传入川北,再到成都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支撑,成都皮影开始另起炉灶,变成了成都大灯影流派。同时,成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对川剧的推广起了很大作用,皮影在川北是唱花灯的,只有在成都皮影唱川剧,川剧和成都皮影紧密相连。皮影也好,其他非遗文化也好,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代一代人的积累,成都大皮影也是在国家皮影发展的大环境下,进行本土创新,再加上成都本土人的精致、娱乐精神,发展而来的,成都皮影就是我们川西坝子人性格和审美的体现。叶老师也提到,关于皮影研究现在还有很多缺漏。比如关于皮影的纹样学、造型学以及皮影表演的研究几乎空白。非遗保护和文化产业是两回事,非遗保护不仅要把“物”传下去,也要保护好“人”,把技艺传承下去。要让非遗有“造血功能”,以便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