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奇迹——北京房山云居寺历史文化展“牵手成都,亮相四川大学

  • 来源:
  • 时间:2019-04-22

 

房山石经,穿越千年的文化奇观,日前来到四川大学博物馆,做为期近一月的巡展。作为中国高校首屈一指的综合性百年名馆,四川大学博物馆以学术研究和教育展示见长。此次引进“中华文化奇迹——北京房山云居寺历史文化展”,通过展示云居寺传承和积淀下来的重要文物,为师生和大众提供了解中华佛教悠久历史文化的窗口。

2019415,伴随着蜀中的小雨,“中华文化奇迹——北京房山云居寺历史文化展”在四川大学博物馆正式开幕。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中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舒大刚教授,四川大学图书馆馆长党跃武教授,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主任王德军,四川大学考古学系董华锋副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前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单霁翔曾用十六个字对石经精神进行了高度概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一丝不苟,默默奉献”。在本次展览的开幕式上,舒大刚教授也用 “经典盛宴”“文化奇观”“佛学宝藏“精神家园”十六字点明房山石经和云居寺的重要地位,并从这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云居寺文物所蕴含的重要价值。房山云居寺作为首都地区八刹三山之一,集风景名胜、历史文化、佛教经典等优质资源于一体。而其创刻和收藏的大量纸质、木刻、石刻佛教经典,号称“三绝”:其中创刻14279块、1122种石经;收藏有7.7万片木刻,2.2万卷纸质藏经,这些是研究佛学、弘扬佛法不可或缺的宝藏。刊刻规模之宏大、历史之悠久,可以说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因而云居寺也被誉为“北京的敦煌”,它见证了宗教信仰的执着、精神文明的构建,起到了化野成文、化乱成治、化民成俗、化俗成圣的作用,滋养了人们的精神,给浮躁的心灵一片安静的土地。 云居寺中的部分石经还可以看到创刻于成都的宋代《开宝藏》某些风格和范式,成都和北京两地虽相隔千里,但却由此可见文明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传承。

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主任王德军介绍了展览的概况。展览以云居寺千年刻经史为主线,通过“云居春秋”“刻经伟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个部分展开,透过实物、拓片、图文、场景互动和摄影作品等多种形式对千年刻经传奇和文物保护故事进行艺术再现,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云居寺这座蕴藏文化、文明、历史的千年古刹,展示其保存的中华佛教文明的成果。这个展览先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复旦大学等高校巡展,未来还将走进故宫,走向海外。

开幕式圆满结束后,云居寺的讲解员为观众耐心细致地讲解;下午对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大学生讲解员团队进行了专业培训,以期在未来的一个月展期中,为观众做好观摩服务工作。


开幕式现场



讲解员带领师生参观


本次展览开幕式还设置了《龙藏》木经板拓印活动。据专家介绍,现在世界上保存比较完整的木刻大藏经只有两部:一部《高丽藏》,目前保存在韩国伽耶山海印寺。另一部就是这套保藏在云居寺的《龙藏》经版,是中国现存唯一的一部汉文大藏经经版。它集佛教传入中国1700年译著之大成,对研究佛学、哲学、历史、科学、艺术等具有很高的价值,不仅是我国珍贵的文物而且在世界佛教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其是清代乾隆皇帝下令刊刻出版的,又被称为《清藏》或《乾隆版大藏经》。早在1989年,这部乾隆年间的《龙藏》已经被全部拓印下来,珍贵的拓片全集赠予了台湾同胞,大陆地区目前只存有木板原件。为了让川大的师生们感受到佛教经典的无尽魅力,云居寺的工作人员特意带来了其中一块《龙藏》木经板原件供大家拓印体验。观众在专家的指导下可以亲为体验历史悠久的雕版印刷技艺。此次拓片体验活动是展览的一大亮点,吸引了大批观众排队拓印,这珍贵的拓片是难得的收藏品。


本次展览的另一个亮点是VR互动。观众佩戴上VR眼镜“穿越”到云居寺石经山上的雷音洞,埋藏着三颗舍利子的圣坛、周围梁柱上的经文和佛像就在眼前,仿佛触手可及。此次展览利用高新科技实现远距离的虚拟漫游,增添了知识性和趣味性,也让云居寺博大精神的文化内涵得以有效直观地传播。


燕草碧如丝,锦城花满枝。此次“中华文化奇迹——北京房山云居寺历史文化展”走进四川大学博物馆,还将推出相关学术讲座,敬请期待。

 

文:邓胜月,张苹

现场图片:邓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