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5月18日,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全世界选择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与包容”。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多元一体”来阐述我们的民族观。这个表述既体现了充分尊重“多元”,坚持平等和谐,又凸显了高度认同“一体”,不断同心聚力。今年的博物馆日主题与我国长期坚持的民族观不谋而合。

一、携手中国羌族博物馆联办图片展
为了庆祝博物馆日,宣扬博物馆文化,四川大学博物馆联合中国羌族博物馆,在茂县羌城文化广场举办了“百年名馆谱华章,世纪藏珍耀西南”的以区域历史与民族文化为科普主题的图片展览周活动。


茂县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和羌族文化核心区。一百多年前,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的前辈们,一群来自不同国度的学者和传教士创建了“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他们多次深入四川西部的藏、羌、彝等民族地区进行人类学、社会学调查,地质考察,动植物标本采集,农业技术推广等活动,展开人文与自然学科的科学调查研究,并采集和收藏了数量众多的民族地区的文物,为今日四川大学博物馆馆藏充盈丰富且独具特色奠定了基础。
四川大学博物馆奠基人之一的陶然士更是足迹遍及汶川、理县、茂县等地。他在羌区建立学校、修建教堂、开展医疗救助,并开展人类学、考古学和宗教学方面的调查。他还撰写了《羌族的历史、宗教和习俗》一书,这是第一本西方人描述羌民生活的著作。在调查的过程中,陶然士为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收集了大量羌民的宗教用具、日用品和手工艺品,这些物品至今保存在今天的川大博物馆。凭藉此深厚的历史资源,四川大学博物馆近年来和各民族地区博物馆进行了多次的交流与合作。
经过前期精心准备,5月15日一大早,四川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周静带领全馆工作人员来到茂县羌城文化广场,将携带的近40平米的流动展板布置在广场上,与茂县羌族博物馆的主题展板“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 多元与包容——对外交流图片展”连为一体,在文化广场展开气氛活跃的宣传活动。


时值茂县两会开幕,参会代表和群众带着极大兴趣参观了图片展。这次川大博物馆的展板分为七个板块:(一)群英荟萃聚伟力(二)科考研究培基础(三)数易馆址证发展(四)整合资源结硕果(五)内建外引献展览(六)扶翼教育搭平台(七)厚植人文办讲座。展板以图文相辅的形式展示了四川大学博物馆的百年发展历程,以及前辈们在羌族地区进行人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调查研究工作与学术成果。古今迭代,新旧比照,清晰地展现了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世今生和对羌区民族调查研究的珍贵历史片段。
我馆的宣传图册《百年华章》也受到观览群众的喜爱;周静馆长接受了茂县融媒体中心的采访报道,对此次活动做了整体介绍说明。

二、参观中国羌族博物馆
在中国羌族博物馆李馆长的陪同下,我馆同仁们随后来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交流。中国羌族博物馆占地面积4329平方米,陈列面积10000余平方米,馆藏类别丰富。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重创后,博物馆于2012年完成灾后重建,重新开馆。

李馆长引领大家参观了主要场馆,重点介绍了“云朵上的五彩丝线”——羌族刺绣图像学研究与数字化保护项目结题展。羌族因多居于云雾缭绕的山腰而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传承千年的羌绣更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羌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羌文化的浓缩和代表。四川大学博物馆一直收藏有一批早年羌族服饰、刺绣品和宗教物品,展厅中一幅幅精美的羌绣品和开发制作的文创产品引起了大家的赞叹和交流,就两馆在使用自有资源的基础上如何更好的共享与对接,开发与拓展,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民俗厅中展出了羌民的生产、生活用品,以及羌族独有的释比文化传统用品,这些与我馆相似收藏的羌族展品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大家边观看边深入交流了川西民族、民俗文物的收藏、研究成果,以及如何在展览中讲好藏品背后的故事的心得体会。
三、理县羌文化实地考察和科普活动

这次活动的过程中,博物馆同仁们沿途参观了理县的桃坪羌寨古碉楼和桃坪羌族文化博物馆,和当地的文化研究者深入交流,了解羌民族的习俗和灿烂文化,为我们正在进行的新馆建设收集资料。
为了到桃坪希望小学做博物馆日的科普宣讲,博物馆的老师们也精心准备了适合小学生的文化展板,并自发捐赠图书和体育用品。周静馆长还深入浅出的给孩子们讲述了博物馆意义,并解读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受到师生们热烈欢迎。


此次活动既是送文化到地方,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文献联系现场的考察。在新馆建设之际,做这样的实地调研,促进兄弟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意义非常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