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锦观新闻:四川大学博物馆换“新装” 今起正式揭幕

  • 来源:
  • 时间:2023-07-24

原文链接:https://v5share.cdrb.com.cn/h5/detail/normal/5379919185888256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客户端 魏捷仪

唐代龙兴寺菩萨立像、元代黄公望与王蒙合作的《山水图》、三星堆石璧……7月23日,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作为中国首座综合性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在闭馆近4年后,其新馆正式揭幕。此次新馆开放,基本陈列设置了自然篇、考古篇、民俗篇、民族篇四个部分,并另有自然专题展和艺术专题展,承载着西南地区的文化内涵,呈现出“西南天地、云汇大川”的主题。



据了解,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试运行阶段为2023年7月27日至8月10日,在此期间将接待公众预约参观,开放时间为9:00至17:00,16:30停止入馆;大众可提前通过四川大学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或官网预约。

追溯历史

打造一流综合性开放型博物馆

四川大学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也是中国第一座综合性大学博物馆。资料显示,川大博物馆前身为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至今已近110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百年名馆”。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开始筹建,由美国学者戴谦和(D.S.Dye)教授出任馆长。到20世纪40年代,华大博物馆就已经发展为一座规模较大、海内知名的博物馆,享有“西南最完善之博物馆”的美誉。

历经百余年发展,如今四川大学博物馆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博物馆,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馆藏、兼备人文与自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坚实的科研传统,卓立于世界大学博物馆之林。

大学博物馆既是“展教研”集合地,也是属于市民的文化殿堂。从建馆之初,四川大学博物馆就承担着这重要的“双重功能”。上世纪40年代,该馆就面向市民举办过皮影、古玉、陶瓷等数次特展,被视为“本市重要名胜之一”。


据悉,本次新建的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由原四川大学博物馆和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整合而成,是成都市委市政府与四川大学双方充分发挥市校资源优势,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共同打造的以展示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为主的一流综合性开放型博物馆。

重磅文物

共赏传世佳作

千百年来,古蜀文明始终被当作一种地域文化而存在,且鲜有文字记载。直至约一个世纪以前,华大博物馆在广汉月亮湾遗址的探寻挖掘,才逐渐拉开对三星堆考古和古蜀文明研究的大幕。时任广汉县长罗雨昌将当时所有出土的器物赠送给华大博物馆,时至今日,这些历史器物仍然保存于川大博物馆当中。


“发现三星堆”展区里,陈列着在三星堆发现的第一套祭祀石质礼器文物——商代石璧,这是三星堆青铜器、玉器之外重要的祭祀用品之一,也正是这套石璧文物的出现,让当时的考古学家意识到它们的出土地点可能还埋藏着更多的文物。经过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才挖掘出三星堆,在古蜀文明研究的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邛崃龙兴寺出土的石刻造像也十分引人注目。其中,一尊璎珞满身的断臂菩萨像堪称唐代佛教艺术雕刻精品,采用了四川本地的红砂岩雕刻而成,是唐代龙兴寺石刻造像中最为精美的单体菩萨造像。1947年夏天,大水冲垮了邛崃西河张公堤,该造像才得以显露,被发现时这尊造像已碎为四段,散落在近500米长的河道各处,而后经过专家学者的清理与拼接修复才得以再度合一。也在同一时间,数十件佛、菩萨及天王的石刻造像被发现,折射出盛唐时期西南的繁华。


在本次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的展览中,元四大家中黄公望、王蒙合作的《山水图》是一件镇馆之宝,这不仅是王蒙传世最早的作品,也是两人唯一合作的一幅山水画。该画于1944年被著名收藏家张大千展览并出让后,又于1955年辗转收藏在四川大学博物馆而未再面世,79年后,这一幅传世佳作又将展览于众。


展示民俗

再现川西市井生活

晚清民国时期的川西平原市井生活是怎样的?走进博物馆民俗厅,广作的屏风、京作的椅子、川作的长案、灵巧精美的各式窗格,都令人应接不暇。

“收集川西窗格,是四川大学博物馆第一任馆长、来自美国的物理学教授戴谦和业余爱好。”四川大学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戴谦和收集的窗棂包括了27种类型、2000多种纹样。相比江南文雅清灵的风格,四川窗格繁缛、富丽更富于变化,“在他看来,这是中国人的创造性、信仰、哲学态度和艺术精神的体现。”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婚礼是什么样的?来自成都鸿发号轿行的一整套婚嫁行头,再现了当年婚嫁的喜庆场景。据介绍,鸿发号是位于成都草市街一家颇具规模的轿行,这里出租成都人娶亲需要的一切物品:开路的仪仗、迎新的花轿、吹打的鼓乐,甚至新人的凤冠霞帔、鞋履玉带等应有尽有,与今日的婚庆公司类似。时光流转,在百年后的川大博物馆里,这些行头依旧鲜活且生动。


这组婚庆用品中最重要的花轿,还采用了木刻、彩扎、玻璃画、朱漆贴金、银绘等多种民间工艺,外形如亭,龙走飞檐,装饰华丽繁复。

让人惊喜的是,川大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皮影。民国时期,成都著名的灯影班“春乐图”火了十几年。到了20世纪30年代,百业萧条,灯影班也最终停演。1935年10月,华大博物馆收购了“春乐图”皮影戏班全套影箱,那些演绎过无数悲欢离合的影偶,也从此成为民俗展厅里的艺术品。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魏捷仪 陈煦阳 杨升涛 责任编辑 常莉娟 编辑 王奕然 供图 四川大学博物馆 审核 黄颖